安徽省研發投入和研發強度實現“雙進位”,1697項“三首”產品創造經濟效益達700億元,企業創新發展“底氣”十足;
先進光伏、新型儲能、新型顯示等產業營收躍居全國前三,“安徽制造”高頻出現于“新三樣”產品中,產業向新而行活力凸顯;
從“銅墻鐵壁”演進至“芯屏汽合”“集終生智”,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年均增長超15%,結構加速優化動能強勁……
“創新”于安徽而言,是寶貴的遺傳基因,亦是驅動經濟增長的強大引擎。近年來,安徽錨定打造“三地一區”戰略定位,深入實施制造強省戰略,奮力書寫產業科技創新“新答卷”。記者在近日舉辦的“新型工業化媒體調研行”安徽站采訪活動中,深入探尋安徽在推進新型工業化,實現高質量發展方面的經驗做法和顯著成效。
加強產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一臺名為“大米品質分析儀”的檢測設備,能夠實時采集、檢測出大米中碎米率、病斑率等十余項指標,為大米加工企業提供精準數據支持;
一款叫作“聚氨酯”的創新材料,成就了當前大火的素皮材質手機,助其擁有耐磨耐用、耐老化、抗菌防霉等特點;
一類稱作合成生物的技術,竟能助力生產出擁有保濕功效的洗發水、為人體補充能量的運動飲料……
一批徽企深耕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生物制造等新賽道、新領域,創新技術層出不窮、創新產品引人矚目。
創新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根本動力。近年來,安徽扎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加強創新平臺建設。安徽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制造業創新體系,目前已擁有3個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創建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44家。
“我們是全國專業研發生產生態功能性聚氨酯合成革的大型企業。”安利材料負責人介紹,作為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安利材料目前擁有技術研發人員達400人,擁有干濕法聚氨酯合成革生產線40條,具有年產聚氨酯合成革8850萬米、年產聚氨酯樹脂7萬噸的生產經營能力。
琳瑯滿目的聚氨酯合成革和復合材料產品有序陳列在安利材料展廳
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速度。安徽通過實施產業基礎能力提升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等方式,支持鼓勵企業加快技術攻關步伐。
“我們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了微生物厭氧發酵規模化生產L-丙氨酸,發酵過程無二氧化碳排放,比化學工藝降低制造成本超50%。”華恒生物研究院系統與合成生物學中心研發課題組負責人劉勇軍介紹,該企業主要產品廣泛應用于新材料、動物營養、日化護理、功能食品與營養、植物營養等領域,目前相關產品已出口至80多個國家和地區。“從實驗室到商業化的過程中確實存在許多挑戰,因此我們非常注重與外部專家、客戶的交流合作。”劉勇軍這樣說道。
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安徽持續加大“三首”產品推廣應用,構建展示推介、政策支持、產需對接等全鏈條示范應用體系。
作為一家專注于光電智能識別裝備研發制造的企業,美亞光電近年來積極參與“三首”產品研發及成果轉化。美亞光電研發負責人吳明介紹,近年來美亞光電不斷向骨科、神經外科、心內科等領域擴展,推出脊柱外科手術機器人(安徽省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移動式頭部CT等產品。
隨著創新研發能力持續增強,安徽挺起產業科技創新“硬脊梁”,截至目前累計培育安利材料、華恒生物、美亞光電等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達40家,數量居全國前列。
助推制造業“聚鏈成群”提升核心競爭力
走進奇瑞的焊裝車間,一幅熱火朝天且井然有序的生產場景映入眼簾:機器人根據生產指令精準執行焊接、噴涂等工序,電焊火花閃爍不停;產業工人身著統一制服,佩戴安全帽和防護鏡在各自崗位上聚精會神地忙碌;智能化信息顯示板實時更新各項生產數據和進度,確保每個環節都在最佳狀態下運行……
蕪湖奇瑞焊裝車間呈現一派繁忙的生產景象
今年1至7月份,奇瑞累計銷售汽車1296380輛,同比增長45.4%。一輛汽車由上萬個零部件組成,能夠取得此份亮眼成績單殊為不易,協同創新發展尤為重要。作為汽車行業的鏈主企業,奇瑞聯合海爾卡奧斯高水平建設海行云工業互聯網平臺,并向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延伸,有效帶動數千家汽車零部件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奇瑞,正是安徽制造業協同創新發展的一個縮影。
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體系是新型工業化的前提條件和戰略支撐。近年來,安徽多維度構建鏈群融合體系,“一鏈一策”謀劃產業發展,推動先進制造業集群成勢,打造鏈群融合生態,不斷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夯實內部培育,筑牢發展基石。本土企業“大手拉小手”,走上雙贏“新路子”。
據悉,奇瑞集團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目標,致力于構建與股東、行業、地方、合作伙伴、用戶等共贏發展的格局,圍繞汽車產業鏈,奇瑞在蕪湖總部當地集聚企業超1400家,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打造生機勃勃的“產業生態圈”。
“我們為奇瑞設計研發的E4G16塑料可變長度進氣歧管,配套奇瑞E4G16發動機,使之最大功率達93kW/6150rpm,最大扭矩達160Nm/3900rpm,性能大幅領先友商的1.6L發動機。”合肥恒信電驅電控事業部總經理盧福介紹,目前該企業基于市場需求已開發出多款國內領先的汽車零部件產品,其中主動式油氣分離器、電子油泵、熱管理模塊等產品已達國際領先水平。
發力外部招引,拓寬發展觸角。外部領軍企業積極“落戶”,為本地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
“18秒生產出1臺洗碗機,1天生產出2000臺洗碗機”,這是蕪湖美的廚熱智能家電產業園制造實力的“冰山一角”。依托美的品牌強大的號召力,一批聚焦電子、閥門、注塑、鈑金、銅管等領域的配套企業紛至沓來,助推本地智能家電產業從“一枝獨秀”發展至“滿園芬芳”。
蕪湖美的廚熱智能家電產業園相關負責人介紹,美的作為一家全球化科技集團,在全球有數億用戶及各領域的重要客戶與戰略合作伙伴。自1998年落戶蕪湖以來,美的先后在蕪湖成立14家企業,產業規模不斷壯大,產品涵蓋大家電、小家電、壓縮機、電機等多個品類,有力帶動當地家電配套企業集群化發展。
瞄準平臺賦能,完善服務和支撐體系。充分發揮國家高端智庫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助力產業鏈供應鏈實現體系化創新、整體協同、全鏈共享。
中國信通院蕪湖工業互聯網創新推廣中心工作人員馮大朋告訴記者,該中心現已引入深圳吉蘭丁、安徽西克科技等10多家服務商入駐維達智谷,對超100家企業展開需求摸底,梳理行業共性痛點,持續提升數字化轉型覆蓋度,明確轉型升級路徑。此外,圍繞400余家企業開展供需對接活動。
產業鏈、供應鏈在關鍵時刻不能掉鏈子。截至目前,安徽啟動15條重點產業鏈“一鏈一策”研究工作;圍繞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4433”萬千億產業,開展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專項行動,今年以來,培育首批省級先進制造業集群10個、省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21個;打造“產業鏈+集群”融合生態圈,大力發展服務型制造。
“安徽制造業整體規模已位列全國制造業第一方陣,部分高端優勢產業占據全國關鍵核心地位。同時,在全球產業結構和布局深度調整背景下,安徽制造業以其獨特的優勢和潛力,正逐步成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重要節點。”賽迪研究院賽迪顧問副總裁李珂如是說道。
促進各類企業優勢互補、競相發展
在海螺集團水泥工廠智能控制室,一個巨大的機械手臂忙碌不停,對管道內傳送來各種生料、熟料進行取樣操作,這位“機器人質檢員”助力提高了取樣頻次、提升了檢驗精準度;
在榮事達智慧文旅艙,一塊多情景控制面板可實現一鍵切換場景,這個以物聯網、人工智能、全屋智控、全生命周期管控為技術支撐的“智慧艙”,讓民宿產業充滿無限可能;
在科大智能展廳,各類替代人工的巡檢機器人琳瑯滿目,他們能夠覆蓋視覺、局放、氣體、紅外、聲紋、溫濕度檢測,對于滲水漏水、人員行為、設備缺陷等能夠實現100%識別率……
工業發展歸根到底要靠企業,企業強工業才能強。近年來,安徽圍繞“孵化培育市場主體”“推動企業升規納統”等方面,多梯度構建企業培育體系。
做強、做優、做大一批國有企業。“我們是1996年經安徽省人民政府批準成立的國有大型企業,前身寧國水泥廠為我國‘六五’計劃的重點建設項目。”海螺集團負責人介紹,該企業經過30年發展已成為以水泥建材制造為主的大型跨國企業集團,在全國和世界范圍內擁有650多家子公司,資產總額突破3000億元,連續19年榮登中國企業500強。值得關注的是,該企業建成了全球首個水泥全流程智能制造工廠、全球首個水泥窯碳捕集純化二氧化碳項目、全球水泥行業首個露天礦山礦車無人駕駛項目、行業首個“零外購電”“全綠電”水泥工廠、全球首套二氧化碳儲能示范項目;建成海螺“云工”工業互聯網平臺。
新增一批具有生態主導力和產業鏈控制力的頭部企業。“我們目前榮獲三十項國家級認定與榮譽。”合肥榮事達電子電器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姚其林告訴記者,該企業主要產品涵蓋科技住宅產業群、智能家電家居產業群、綠色新能源產業群、智能建材產業群和新零售產業群等多個產業板塊,是全國領先的智能家電家居場景化全屋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
榮事達智慧文旅艙實現了全屋整裝、全屋定制、全屋家電、全屋智能與裝配式住宅的有機融合
涌現一批擁有“獨門秘籍”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作為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科大智能全面布局智能物流、智能機器人、智能電氣與新能源應用等領域,相關產品在配電終端、架空線高精度故障指示器、隨車充電樁、換電站等多個細分領域占據隱形冠軍地位。“我們聚焦技術創新,首創在用電信息采集終端中應用嵌入式數據庫技術,首創在智能物聯開關中應用載波AI融合電氣拓撲識別技術。”科大智能總經理何剛介紹道。
安徽制造業“強企方陣”持續壯大。截至目前,安徽規上工業企業總數達23298戶,共培育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5854家,爭創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599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近2萬家。
在李珂看來,安徽近年來通過持續提質、擴量、增效,制造業發展勢頭強勁、成果斐然,正迅速由制造大省邁向制造強省,全球影響力也在日益增強。
“堅定不移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省。”安徽省工信廳副廳長羅文杉表示,安徽下一步將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全力促進工業經濟平穩增長,二是推動產業深度轉型升級,三是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四是加快智改數轉網聯步伐,五是加快工業綠色低碳發展,六是大力實施制造業優質企業成長計劃,七是持續強化為企服務,八是提升改革開放工作整體效能。
來源:中國工信新聞網
免責聲明:本網站部分文章、圖片等信息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平臺所有,僅用于學術分享,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權益,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做刪除處理!